OPPO R17 Pro 体验:这是一款能让你爱上夜拍的手机

wanna 2018-10-13 来源: 木斯

最近 OPPO 的机皇地位无疑是属于 Find X 的,但作为这家公司真正的市场销售主力,一个月前发布的 R17 和 R17 Pro 显然更符合大众消费者的口味。在过去三年里,OPPO 一直维持着一年更新两次 R 系列的节奏,多数是上半年做大升级,下半年再做个 S 系列的小改款。

但今年有些不一样,接替 OPPO R15 的并不是 R15s 而是直接跳到了 R17,而 R17 Pro 更可以算是近几代 R 系列里提升最明显的一次。它不仅加入了可变光圈和 Super VOOC 超级闪充功能,还率先用上了基于 TOF 技术的 3D 摄像头。这些都是本次最重要的卖点,同时还有一系列在外观上看不到的变化。经过了近一周的体验,在 R17 Pro 正式开售前,我们也可以来聊聊这款 OPPO 新机的使用感受。

曲面玻璃和月牙湾设计回归,带来手感与质感的双重影响如果你已经试玩过 OPPO R17,那么第一眼看到 R17 Pro 时并不会在第一时间察觉有什么特别大的区别。6.4 英寸的水滴屏,隐藏式听筒,屏下红外传感,尽可能窄的边框和小下巴,以及屏幕上覆盖的第六代康宁大猩猩玻璃,这些都是两款 R17 共有的设计,有不少还是从 Find X 下放而来的。单看正脸的话,除了那个可能要预留天线净空的短下巴外,R17 与 R17 Pro 都已经做得足够好,至少比很多粗边框宽刘海的国产手机要顺眼得多。

本次我们体验的 R17 Pro 为凝光绿,配色略显低调内敛;不过 R17 Pro 还有一款更吸眼球的「雾光渐变色」,它采用的电镀工艺实现了一半紫一半蓝的撞色设计,非常独特,与之前只有透过光照才能看到渐变效果的手机也有所不同。不过 R17 Pro 最大的变化还是在中框和背面,比如热弯玻璃带来的双曲线设计,以及机身顶部和底部的「月牙湾」凹槽,它们都曾在过往 R 系列手机中出现过。对比之下, 之前的 R17 则更接近于 iPhone 这类直板机。

双曲面设计的好处我曾在评价 OPPO Find X 时提及过,它不仅能让机身的背部进一步贴合手掌,也使得过渡到左右两侧的中框更薄,这样持机时便会有一种轻薄的「错觉」,而非「厚重」。所以,哪怕是从数值上看,R17 Pro 的机身厚度和重量与 R17 十分接近 ,但实际上手后的手感差异还是很明显的。曲面设计会让机身显得更薄,你的手指也能更多接触到温润的玻璃表面。

至于月牙湾,按照 OPPO 去年在 R11s 上的解释,这项设计其实是为了单手持机体验而生的:「月牙湾则可以将数据接口、扬声器凹进去,这样不管是横屏还是竖屏,手指就不需要再和各种孔位相互摩擦,接触的就是经过打磨的金属边框了。」另外,R17 Pro 上的 SIM 卡槽也有一点小变化,它并没有像 R17 一样放在机身右侧,而是藏在底部月牙湾内,而且还是正反双面设计。这种设计在 OPPO Find X 以及国行 iPhone XS Max 上都能看到,目的是为了节省机身内部的空间。

不过 3.5mm 耳机爱好者可能会喜欢 R17 多一点,因为 R17 Pro 上已经看不到这个接口了。

800 元的差价,都花在了哪些地方?除了外观设计上的差异,两者在配置上也有诸多细节上的不同。同样是 8G+128G 版本,R17 与 R17 Pro 的差价达到了 800 元,多花的钱我们买到了什么?首先是处理器的差异,R17 使用的是高通骁龙 670,而 R17 Pro 使用的则是高通骁龙 710,虽说都是 10nm 工艺,但主频还是有细微的差别,670 算是 710 的「降频版」,所以 Geekbench 4 上会有一百多分的差距,至于 GPU 型号就完全不一样了。从 3D Mrak 跑分数据来看,R17 Pro 的 GPU 更接近于骁龙 820 和 821 的水准。

具体到游戏体验方面,我在 R17 Por 手机上试玩了几次《绝地求生:刺激战场》游戏。从 GameBench 的监测数据来看,一局 20 多分钟的吃鸡游戏,R17 Pro 可以在高帧率模式下保持 30 帧稳定运行,发热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机身顶部。不过习惯了各种旗舰机的热度后,这种「温热」算是小意思了。

所以还是那句,只要不是非常看重手机游戏,也不在乎那一两秒的应用启动差距,骁龙 6 系、 7 系芯片并不会比 8 系差太多。当然,要是你追求 60 帧的顶级游戏体验,搭载了骁龙 845 芯片的手机还是能轻松甩开 670、710 一大段距离的。

摄像头是 R17 Pro 与 R17 最大的不同之处。配置上看,R17 Pro 前置和 R17 一样,都是 2500 万像素;后置区别就比较大了,R17 Pro 采用了 1200 万主摄+2000 万副摄组合,并为主摄加入了类似三星 Galaxy S9+ 的可变光圈设计,可以根据光照环境自动在 f/1.5 和 f/2.4 两档光圈值中切换,并且支持 OIS 光学防抖。还有一颗是 TOF 立体摄像头,主要用于 3D 建模、AR 应用和体感游戏等。在 R17 Pro 的拍照应用里你也能看到专门的 3D 拍照模式,但日常拍照则和这颗 TOF 摄像头没什么关系。

另外一点差异则是电池部分,R17 电池为 3500 毫安,而 R17 Pro 为了支持 Super VOOC 闪充,采用了 2 颗 1850 毫安的双电芯设计,总计为 3700 毫安,不仅续航更好,关键是充电真的非常非常快。从实测来看,如果你使用配套的 Super VOOC 充电头和数据线,将 R17 Pro 从 50% 电量充到 100% 只需要 20 分钟,对比之下 R17 则需要将近 1 个小时。所以,哪怕是你突然要出门却发现手机快没电了,R17 Pro 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对电量进行补充,满足至少大半天的使用需求。

最后一个细节是 NFC。R17 Pro 是支持 NFC 刷地铁公交的,而 R17 则依旧不支持;另外两者都用的是 USB Type-C 接口,但 R17 Pro 支持 USB 3.1 传输,而 R17 仅为 USB 2.0 速度。

有了手持夜景模式,晚上拍照片不用再担心一片糊了使用 OPPO R17 Pro 拍照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,它的对焦体验并不输于主流旗舰,自动模式下的操控也和 iPhone 基本一致。借助 AI 场景识别,R17 Pro 会给出不同的测光,你也能够在拍照界面实时看到蓝天、微距和人像等这类识别出来的场景名称。

但最吸引人的是 R17 Pro 内置的「夜景模式」,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功能。它有点类似之前华为 P20 Pro 的超级夜景,即通过约 4-5 秒的连续采样,拍摄多张不同曝光值的照片,再借助算法进行多帧合成,最终输出一张更高动态范围,且能够保留更多画面细节的照片。实话是,这个功能在晚上以及昏暗室内情况下确实很好用,就算是不懂拍照的小白用户在大晚上随手一拍,样张里的霓虹灯广告牌或高楼也不会出现过曝或是明暗不均的情况,配合光学防抖还能保证足够高的成片率,而且完全是手持拍摄。只不过在夜景模式下,当你按下快门后还需要额外等待 4 秒左右的合成时间,如果手抖严重的话就会看到重影的情况。下面为 OPPO R17 Pro 的样张展示,均为自动模式,无后期。

另外我还拿 iPhone XS Max 拍了一些对比样张,两者都能保留丰富的场景细节,但你也能发现它们的调色倾向,以及暗光场景下的不同。以下上图为 OPPO R17 Pro 拍摄,下图为 iPhone XS Max 拍摄,均为自动模式。

简单来说,iPhone XS Max 仍然遵循「你看到什么样拍出来就是什么样」的自然状态,但这种策略显然在弱光环境不占优势,直观对比下是不如 R17 Pro 照片讨人喜欢的,拿去发微博朋友圈的话估计也会少几个赞。不过在部分晴天环境下,iPhone 的暖色调会更顺眼些,而 R17 Pro 的调色则会偏中性。整体来看,OPPO R17 Pro 虽然配备了三颗摄像头,但并非是三颗摄像头都参与成像,本质上依旧是一款双摄手机。由于目前 TOF 镜头的 3D 建模功能还没法正常运行,这部分功能只能等产品上市后再另行体验。按照 OPPO 的说法,后续 TOF 还会有 3D 试装、AR 装潢以及体感游戏的支持,毕竟光有技术没有应用场景也是很尴尬的一件事。

屏幕指纹比以前更快更准,但我还是喜欢用人脸解锁历经大半年的技术演变,屏幕指纹已经逐渐成为国产 Android 中高端手机的标配。无需在正面或后背额外打孔,成本也比 3D 结构光更低,自然也吸引了很多想要在美观和成本之间寻找平衡的国产手机厂商。

不过,现阶段的屏幕指纹表现还不足以令人满意。一方面,由于屏幕指纹不像实体指纹有物理标识,也限定了一小块区域,所以每次解锁前都要先靠双眼确认好位置再进行识别。如果是从裤袋取出手机,屏幕指纹的效率并不见得有多高。另一方面,从今年上半年的屏幕指纹手机来看,它们的识别率也非常一般,对按压力度和角度都有所挑剔,以至于到最后我基本不愿意再靠屏幕指纹来解锁手机 —— 除了微信和支付宝支付是不得不用。所以,如果单纯是追求更高效的手机解锁,我个人会更推崇人脸识别——抬手自动亮屏,屏幕上的锁头就会立即打开,还可以设定为直接跳过锁屏进入主界面,而在暗光环境下 R17 Pro 也会有屏幕补光进行辅助,基本能满足所有的场景。

不过单纯说屏幕指纹的话,R17 Pro 的光感方案也确实会比一些早期产品好用不少,以前一转动手指就无法识别的情况,现在已经很少出现了,加上识别速度也有所提升,确实能显著改善你刷指纹付款的心情。所以,如今当 R17 Pro 平躺在桌面时,我已经养成了伸手过去进行指纹解锁,而非将手机竖起来识别人脸的「好习惯」。这大概算是除了移动支付外,屏幕指纹最有用的一个场景了。

R17 Pro 是 OPPO R 系列的一次华丽转身这次的 OPPO R17 Pro 并没有跟随 R17 一同上市,而是等到了 10 月中旬,一方面是为了 TOF 技术落地做更多的准备,但另一方面,Pro 命名的出现也透露出一个信号 —— 这意味着从今以后,OPPO R 系列的两款产品将不仅是简单的尺寸差异,而是会有更明显的配置区分。

这次的 OPPO R17 Pro 便是如此。在更精致的设计与更优秀的配置之外,它在拍照上也做出了更大胆的尝试,而外观设计和快充也有颇多从 Find X 下放而来的特性。看得出,在日趋饱和的智能手机市场下,OPPO 不仅想要稳住基本盘,同时也希望谋求一个更看重品牌和技术力的中高消费群体,以弥补传统 R 系列与 Find 系列之间的定位空白,这也是 Pro 目前所努力的方向。当然,它的价格也上探到 4000 元以上,OPPO 老用户们可能得习惯一下新定价。

产品推荐

博朗通BR-Smart-126空气监测仪
¥
988.00
4.9分
艾力克智能机器人
¥
198.00起
4.6分
贝纳利智能电动车36V
¥
3465.00
4.7分
鱼跃血氧仪YX301
¥
149.00
4.6分
欧普照明 LED灯泡
¥
7.80
4.6分
智米直流变频落地扇
¥
799.00
4.7分

编辑推荐

推荐内容

猜你喜欢

精彩推荐
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