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古代的建筑装饰,不仅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神韵,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古代建筑的艺术表现力,使建筑物的外观形象更加优美,也是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独有的特色。
中国古代的建筑装饰,一般都是围绕着“土”“木”实践的,单座建筑从整个形体到各部分构件,利用木构架的组合、各部件的形状,以及材料本身的质感等进行艺术加工,巧妙地把建筑功能、结构和艺术统一起来,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卓越成就之一。古代建筑师,不仅在建筑组群上,而且在建筑单体的各个部位上,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,使每一个房屋构件都能起到装饰作用,这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一个基本特点,也成就了中国古代建筑富有特征的外观形象。
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,艺匠们将绘画、雕刻、工艺美术等不同工艺应用到建筑装饰里,极大地加强了艺术的表现力。就拿雕饰来说,作为古代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,不管是墙壁上的雕砖,台基栏杆、柱上的石雕,还是殿、塔上的金雕、银雕、铜雕等,无一不是雕刻精细,形象生动(有花鸟鱼虫、人物故事),令人叹为观止。
但是,受时代限制,建筑装饰的文化主题、规格、品味等,常因伦理规范太多,而受到严格制约。比如龙的装饰图案,只能出现在皇家宫殿、坛庙、陵寝等建筑物或与歌颂王权思想有关的建筑物上。有时为了在装饰上表达主人追求的情节内容,还需要把多样、复杂的主题组合在一起。
在平面群体组合方式上,古代建筑呈现出庭院式的组群布局,以中轴线为主要标志,封建伦理文化色彩浓厚,与中国人的崇中、从中、尊中的民族意识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及礼教制度密切相关。这种空间布局,也是区别于西方建筑的特征之一。
从古代文献记载来看,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,即每一处住宅、宫殿、官衙,寺庙等建筑,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、围墙之类环绕而成。宋朝欧阳修《蝶恋花》中“庭院深深深几许”的字句就反映了这种庭深似海的建筑组群,追求井井有条,整齐不紊,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长期统一,团结和稳定的愿望,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显著特征。
多座建筑围绕形成一个大的院落,在布局时,又十分强调中轴对称,这与中国人自古以来顽强深厚的空间意识和文化观念有关。上至帝王的宫殿、坛庙、陵寝,中到衙署,寺庙、宫观,下至四合院式民居,无一不是这种均衡布局,以表现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尊严和宗教教义的庄严肃穆,礼敬崇高。
在色彩搭配上,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的特点之一是采用了绚丽与雅淡相结合的色彩,艺匠们再把建筑装饰和与保护木材结合起来的过程中,广泛地使用了木器和桐油,后来又根据需要加入各种植物颜料配制成颜料,绘制出不同色彩的彩画。
中国古代建筑中对色彩的运用还与阴阳五行说有关。古人认为色彩的分类皆与五行说相应,春天为青,方位为东,夏天为赤,方位为南,秋天为白,方位为西,冬天为黑,方位为北,黄色相当于土并位居中央。在这种观念下,建筑装饰在使用色彩时非常谨慎,宫殿,坛庙建筑以红墙黄瓦,衬托着绿树蓝天,显得分外辉煌壮观;屋檐下的阴影部分,室内梁、柱、天花板上绘有精美彩画,使整个建筑光彩悦目。民居、道观、园林或是白色粉墙,青灰瓦顶,与青山绿水相掩映,或土墙青瓦,与岩影涂色相协调,形成朴素淡雅,返璞归真的和谐意境。
在建筑形态上,古代建筑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大屋顶。中国古建筑的大屋顶之美,不仅因为它“没有一处不是曲线的”,轻巧活泼而又“如翚斯飞”(《诗经·小雅·斯干》),更在于他对斗拱的运用。斗拱的形式丰富丰富多彩,有方形,长方形,三角形,六角形,八角形,十二角形,十字形,圆形,半圆形,桃形,扇形,日形,月形和梅花形等。
中国古代建筑的大屋顶形体很多,其中尤以具有反宇飞檐(即屋檐向上反曲)特征的大屋顶为典型代表,最能给人以直观而又深刻的印象,是中国在建筑上的伟大创造。再加上对屋顶的优秀组合和艺术雕饰,宋朝以后又采用了玻璃瓦和彩色等,对屋顶加上了颜色和光泽,这就使得大屋顶更加光辉耀眼,美丽壮观而具有艺术感染力,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外观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。
总之,中国古代建筑在社会历史进化的过程中,已经逐步完善成熟并自成体系,成为独有东方特色的一面旗帜。全面概括中国古代建筑特色,对于我们深入把握和理解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,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,弘扬民族传统建筑具有重要意义。